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 | 站点地图 欢迎光临合肥徽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24小时服务热线
0551-63608587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南一环435号省人大机关院内四号楼

古人都是怎么修补书籍的,让我们要来看一古人的智慧
来源:    发布日期:2021-07-26    人气:636
 

目前的学界对于古籍修复的历史起源,大致有三种看法。

其一是春秋萌芽说。

因为很多的考古发现,一些春秋战国的绢帛上有明显的修改或者挖补的痕迹,这些痕迹在很多专家学者的眼中,就成为了支持春秋战国说的有力论据。

其二是汉唐萌芽论。

在这一时期,讲究书画同型,书籍和字画在形式上并没有区别,因此,对于书籍和字画的修复就都如出一辙,而且此时修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字画进行一个加固,并不追求美观。

《齐民要术》中就有了对古籍修复的最早记载,“书有毁裂,方纸而补者,率皆挛拳,瘢疮硬厚。瘢痕于书有损。裂薄纸如韭叶以补织,微相人,殆无际会,自非向明举而看之,略不觉补。裂若屈曲者,还须于正纸上,逐屈曲形势裂取而补之。若不先正元理,随宜裂斜纸者,则令书拳缩。”

最后则是宋代出现说。

这一学说认为,因为唐代印刷技术得到发展,导致了书籍和绘画在形式上出现了分离,形成了不同的装帧方式,这就使得书籍修复从字画装裱中脱离开来,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技术。

在《齐民要术》里就写明了古籍修复的要求,“微相入,殆无际会,自非向明举而看之,略不觉补。”就是说,修书要做到修旧如旧,这本书本来是怎么个古色古香的,修完了它应当还是如此。所以后来的收藏家也提出了一个观点,“不遇良工,宁存故物”。”书坏了找不到好师傅,那就宁愿先存着。

这位“不遇良工,宁存故物”的收藏家,正是明朝的周嘉胄,其实他对于“良工”的要求也写在他的《装潢志》中了,“良工需具补天之手,贯虱之睛,灵慧虚和,心细如发。充此任者,乃不负托。”、“其书画高值者,装善,则可倍增;装不善,则为弃物。”


02

大概在魏晋时期,出现了专门修复古籍的技术人员,不过他们的工作基本就是拿线把书缝一缝罢了,等到了唐宋时期,修书人才掌握了让书防腐、防虫和保持纸面平整的技巧。

在前人手中,虽然他们没有精妙的高科技设备和技术,但却拥有着对书籍无比的敬畏之心,因不同原因造成的损害,在他们手上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修补方式。

那么,在古代,匠人们究竟是怎么修复古籍的呢?古人修书的手法有托、裱、补、镶、装等十几种方式,我略举几例说明。

一、补书法

所谓的补书法,主要是针对书籍被虫咬或者鼠咬的情况所使用的一种手法。

将要补的书页打开,再将有字的一面向下,置于隔板,在蛀洞处涂上书浆,将提前准备好的同色的纸张顺着纸纹按在蛀洞上,随后将纸撕下即可,以上工序完成,将纸张晾干、捶平、齐栏、随后定册。

而针对书皮的修补与书页的修补也是有着相当大区别的,书皮破损后应该选取质地和颜色都相似的纸张,裁剪成略大于破损处,将破损处边缘与补纸的刀片相对,拼合粘连即可。

二、去污法

去污法针对的是书籍本身并无太大破损,但被泥点等污染时所用,如果是普通的泥点,可以使用软毛的排笔慢慢刷去污斑上的浮土和泥迹;如果污泥较厚者难以刷动,可以使用小刀顺着纹理向外轻轻刮擦;如果污损处有破裂,就要顺着纸张破裂的方向刮擦。

三、托裱法

这种方法,针对的首先是受潮日久、霉烂严重的“霉书”,其次则是风吹日晒时间过久,纸张已然发脆,如同烟叶触之即碎的“焦书”。

所谓的托裱法,就是先使用同色的纸张将破损处补齐,然后使用排笔在书页背面刷以浆糊,裱以棉纸,最后再拂拭平整,逐页依此进行,全部裱好后,装订成册即可。


03

以上只是古籍修复的一些常见手法,之所以没有继续讲解,是因为篇幅所限,而关于古籍修复,还有些您不得不知的知识。

这就是敦煌的修经人。

敦煌的修经人们,数十年如一日,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敦煌之中的佛经进行修复。修补的规模之大,甚至出现过修经人们批量补缀卷首的场面。

众所周知,在书籍的保存过程中,由于存放地点的地质灾害、温度、湿度甚至是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,加之纸张本身因常年的风吹日晒或者烟熏而出现的脆化现象,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。

尤其是敦煌这种存放了数十万经书的大型藏书处,其藏书早至晋代的书卷,迟则为宋时的文献,时间跨度可谓是非常惊人,因此敦煌的文献会出现大量的残缺不全,确实是难以避免的问题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就出现了敦煌的修经人。

1990年,敦煌学国际研讨会上,施萍婷即提出《三界寺应有藏内经论目录》就是道真和尚修复藏经时整理而来的,需要修复的藏经的目录。

这里的道真和尚,是历代修经者中名气最大的那一位,实际上他也是唯一被正式记载在书中的修经者而在考古过程中发现,敦煌的修经工作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工作,所以非常遗憾,其余的修经者的名字都湮没在了风沙之中。

在公元900年左右,三界寺毁于刀兵之灾,五年之后,方被重建,但寺中所存的经书已经尽数毁于火灾,无奈之下,三界寺的观音院主道真和尚开始收集古坏的经书,加以修补,重建三界寺经藏。

这些经藏,后来有很多都被转移至了敦煌的藏经洞之中。


04

那么当时道真和尚是如何进行经书的修复的呢?

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,当时的修经者们,一是收集来残损不用的纸片,二是从废旧文书上剪切截取一些纸片,当作修补的原材料。

譬如现在编号为S.6806的经文, 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,这一卷经文之上被贴补了一块残片,在残片的四周有着自然形成的破损,残片其上的内容是包括“唐文殊”、“王顺”等人名的《差科簿》。因此,可以推测,这些用来修补的带字残片,很有可能就是道真等人从敦煌各寺收集而来的文本。

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先生的研究指出:

“在敦煌古代众多的修复者中,最有影响的就是道真。在敦煌文献中,留下修复记载的,也只有道真。且据已有研究可知,现有至少52件写卷可与其相印证。”

这五十多件写卷可谓是道真和尚的累累战果,而道真和尚不仅是硕果累累的修经人,还是这一场声势浩大的修经运动的发起者。

敦煌文献大量呈现被修补痕迹,也不仅仅是敦煌修经人们的辉煌成果,某种程度上更是中国的修书匠人们一场盛大的演出,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作,才有了今天的敦煌古卷。
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南一环435号省人大机关院内四号楼  CopyRight © 2021 合肥徽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4021048号-2 皖公网安备:34012102000749号  技术支持:拓野网络